模拟火车中国站

标题: 【技术求助】我们需要多种轨道规则,请求技术支持!谢谢! [打印本页]

作者: ADtranz    时间: 2012-12-9 12:12
标题: 【技术求助】我们需要多种轨道规则,请求技术支持!谢谢!
本帖最后由 ADtranz 于 2012-12-10 20:24 编辑

各位亲爱的RW技术团队:
       您们好,首先感谢各位对我们GZRWS的一直关注,随着RW3和RW2013的深入中国化项目的展开,为配合全新的电力动车组的下线和试跑,我们团队现正修建一条运营时速达380km/h的虚拟高铁线路,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需要技术支持,现急需要一下轨道规则。需求如下:
【技术需求】:
01、新的轨道规则为高速客运专线专用轨道规则。
02、按照中国标准轨道道规进行修改或重新编写轨道规则。
03、需要限速80、100、200、250、300的轨道规则。(弯道半径可按照中国标准轨道道规修改)
04、支持弯道内倾(即是:外轨超高)技术
05、弓网高度5.7m

PS,我们曾尝试修改轨道规则可惜未能成功。请各位师傅或高手能否提供技术支持,编写或修改现有的道规呢?
        能否将编写好或修改的轨道规则上传至论坛中呢?谢谢!


作者: double_Rainbow    时间: 2012-12-9 14:11
接触网高度貌似不能随便更改,其他的倒好办。
其实除了外轨超高和接触网高度,其他的我都能办到,我现在用的就是自己的轨道规则。
外轨超高的“度”我没办法把握,所以我的外轨超高比较假。。。
作者: 小新    时间: 2012-12-9 14:13
double_Rainbow 发表于 2012-12-9 14:11
接触网高度貌似不能随便更改,其他的倒好办。
其实除了外轨超高和接触网高度,其他的我都能办到,我现在用 ...

改后规则 和改前规则  是共存的吗?
要是其他路线也有使用这轨道  都会被按你改后的规则来还是互相不影响?
作者: double_Rainbow    时间: 2012-12-9 14:17
本帖最后由 double_Rainbow 于 2012-12-9 14:28 编辑
小新 发表于 2012-12-9 14:13
改后规则 和改前规则  是共存的吗?
要是其他路线也有使用这轨道  都会被按你改后的规则来还是互相不影响 ...

不是修改RWSO和RISC的规则。。。是我重新制作的规则
[attach]45372[/attach]
图中红框不知道是否是接触网高度。。。
也有可能是制作模型时便设定好了高度而不能更改。。。
作者: double_Rainbow    时间: 2012-12-9 14:40
[attach]45373[/attach]
以此图为例:
明显看出,Tsim的接触网比RWSO的接触网要高。这不是错误,这是还原真实的产物:传说中的郑局管内线路的接触网就是这个高度。不信可以用Tsim的那台SS8#0098实验。

作者: 小新    时间: 2012-12-9 17:27
double_Rainbow 发表于 2012-12-9 14:40
以此图为例:
明显看出,Tsim的接触网比RWSO的接触网要高。这不是错误,这是还原真实的产物:传说中的郑 ...

接触网的高度是被模型固定死的估计..
但是车的电弓升弓高度据说可以在之多动画的时候合理估算好动画的帧数,然后再游戏里设置脚本还是什么的控制播放百分比,从而实现升弓的不同高度..
作者: VincentWan    时间: 2012-12-9 17:45
楼主可以下载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里面包含建立道轨的教程
[attach]45378[/attach]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0 09:43
【RISC技术共享】
研制RISC新一代轨规时我曾经花过些时间研究游戏里的弯道到底是咋搞的,按照GB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计算出以下轨规设置:
MaxCantAngleDegrees:6 (最高超高角度,6度相当于国标最高超高150mm)

CurveToAnglePercent:按照速度设置(这个是轨道半径与角度的比例)
客车限速80km/h的路段用30
客车限速100km/h的路段用52.5
客车限速120km/h的路段用70
客车限速140km/h的路段用90
客车限速160km/h的路段用120
200km/h客运专线用209
250km/h客运专线用315
300km/h客运专线用470
350km/h客运专线用630
作者: a.霹雳游侠    时间: 2012-12-10 09:51
希望论坛能把轨道种类统一下来,现在有很多版本种类,互相不兼容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0 10:10
另外对接触网我想发表些看法:
接触网这个东西,在现实中不是一个高度不变的,而是在电杆间悬挂的,在现实中高度是不规则的,而在RW中为各种原因简化成了一个不变的高度,而这个高度的具体设定就看个人见解了。

按照国家标准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09-2005)的规定,“5.1.4 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也就是说TSIM使用的“标准高度”是国标规定最高的电杆悬挂高度。“站场和区间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这一段跟上一段一起表明了现实里的接触网高度是在5.7跟6.5米之间,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具体用哪个值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喜好。

在我看来,TSIM使用6.5米的决定属于理想派,让电弓在最大高度下作业,而前RWSO现RISC使用6.0米的决定属于现实派,考虑到现实里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低于6.5米而设定的。我不认为两者中任意一者可以把对方贬为“不正确”——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在同一套宽松的标准里按照自己的见解选择了一个值,但是显然这两种理念和这两种理念制造出来的车和线路将无法相互兼容。
作者: ︷协奏浀﹪    时间: 2012-12-10 20:11
double_Rainbow 发表于 2012-12-9 14:40
以此图为例:
明显看出,Tsim的接触网比RWSO的接触网要高。这不是错误,这是还原真实的产物:传说中的郑 ...

对了,前辈,怎样区分两种接触网呢。我的意思是在论坛中哪个是TSIM的接触网啊?我觉得我这方面的知识太缺乏了。
作者: ADtranz    时间: 2012-12-10 20:44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0 10:10
另外对接触网我想发表些看法:
接触网这个东西,在现实中不是一个高度不变的,而是在电杆间悬挂的,在现实 ...

      其实中国化工程项目的各个技术团队一直没有对轨道规则和弓网标准给予解决,早RW3发布之日,由于当时团队间的关系原因,导致了中国化工程在RW3,甚至在RW2013中一直处于尴尬之位,由于原有的轨道规则不支持弯道内倾(即是:俗称的外轨超高)而且对于接触网的高度标准未完善,这两个因素也导致RW3和RW2013的国产线路少得可怜。
      如果要解决目前中国铁路插件的尴尬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可以说中国的轨道规则,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由正式官方发布的支持弯道内倾的新轨道规则。
      而弓网标准,我也同意这说法,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弓网高度不是一成不变。而且国内的线路制作团队对必要插件的需求量非常大。
      鉴于这种情况,要得到解决,团队间必须同理合作才可以共创更好明天。
作者: VincentWan    时间: 2012-12-10 20:53
明显受电弓高度是5.7m—6.5m之间,只不过各条线路都不同啊
作者: 风雨    时间: 2012-12-10 21:51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0 10:10
另外对接触网我想发表些看法:
接触网这个东西,在现实中不是一个高度不变的,而是在电杆间悬挂的,在现实 ...

下面我代表Tsim解释一下图痴所制作的SS8-0098以及CN系列插件包(CN1.3和CN1.4)的弓网高度标准:
当时在Tsim制作机车和轨道的时候,我们团队内部也为弓网高度发生过分歧,有说以6米为标准,有说以6.5米为标准的。但是考虑到SS8-0098电力机车配属郑局郑段,且郑局管内开行的有双层集装箱专列,特将标准暂定为6.5米。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考虑与决定。下面说说实践部分:为了秉承我们Tsim一贯追求真实的原则和宗旨,我去郑州机务段问了很多机车司机,他们的说法都一致,说是“在开行集装箱专列之前,受电弓高度的确为6米,但是开行集装箱专列之后,相关技术人员和相关站段将弓网高度调整到了6.5米。”此外,为了呼应科学,不失真实,我又专门查了铁道部编写的铁路行业最权威的规章规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在2006年颁布,2007年4月1日施行的《技规》第十版中,第155条(在第76页)我找到了对于接触线高度的规定(引原文《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在区间和中间站,不小于5700mm(旧线改造不小于5330mm);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小于6200mm;站场和区间宜取一致;双层集装箱运输线路不小于6330mm。》)。现在这些都很容易查到。下面给大家转载几条在“百度网”上搜索到的结果:
http://wenku.baidu.com/view/b692f3b169dc5022aaea006c.html  (百度文库引自,请看第23页第155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32558.htm                      (引自百度百科,请看《技术要求》的“导线高度部分”)
http://wenku.baidu.com/view/5fadef45b307e87101f69689.html   (引自百度文库,请看第一页“导高”部分)
http://wenku.baidu.com/view/c97cf072f242336c1eb95e53.html   (引自百度文库,请看第一页“设计标准如下”)
我想,如果本条回复不被删除的话,那么大家对于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高度标准自有定论!!!
如果要修改于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高度标准的话,我们不反对。但也应该是几个制作团队和制作个人在一起依据科学,依据铁道部的规定进行探讨,而不是随意、或者是忽视规定所制定的标准!因为如果脱离了真实,也就脱离了模拟,也更失去了模拟的意义!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1 04:10
风雨 发表于 2012-12-11 01:51
下面我代表Tsim解释一下图痴所制作的SS8-0098以及CN系列插件包(CN1.3和CN1.4)的弓网高度标准:
当时在 ...

在看了风雨大师的链接后,我可以确认技规里的确有这一条双层集装箱线路不小于6330mm,那份“接触网注意参数”里也提到过双层集装箱接触网高度使用6450mm导高,但是另外两条跟TB10009-2005一样没有这方面规定,以下引用:

“最高高度:不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1)区间、站场:①一般中间站和区间不小于5700mm。②编组站、区段站及配有调车组的大型中间站,一般情况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可不小于5700mm。(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①正常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700mm。②困难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650mm。③特殊情况不小于5250mm。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从以上部分可看出,首先,在非双层集装箱线路,6000mm并不在允许范围外,第二,标准一直在谈导高(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并没有提到悬挂点之间实际接触线高度,我个人认为如果您想在RW里直接把线拉在最高点拉直也是一种失真。

如果风雨大师愿意做学术讨论我欢迎,但是您在后面最后两句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并让人质疑您的用意是否是纯粹学术的。既然您想辩论,那我提醒您,客运专线接触网的导高还是5000mm-5500mm呢(详见您链接的《接触网注意参数》 http://wenku.baidu.com/view/5fadef45b307e87101f69689.html ),如果要设标准就决定了所有中国线路的标准,就需要能代表中国铁路目前的大局,而如果这里您想用双层集装箱区段这全国最高的接触网做中国铁路的标准,用它来代表中国所有电气化铁路,那同样是“脱离了真实,也就脱离了模拟”——毕竟中国目前大部分电气化铁路并没有为双层集装箱改造。

在开发出可以自动按照接触网高度调节受电工高度的车辆前,我不得不说,作为代表中国铁路的标准,6.0或6.2米要比6.5米有代表性。

如果哪位朋友觉得这帖太长,那请允许我总结一下:首先6.33-6.5米接触网只有双层集装箱运载范围内改造而成,第二6.0米接触网并不在规定允许范围外,第三各种铁路导高都按需要不同(比如客专都是5.0-5.5米) 而且大部分线路并不开通双层集装箱列车 所以6.0或6.2米将更现实、更准确地代表中国铁路的现状。

最后,请允许我把自己降低到风雨大师最后那段话的标准:如果要修改于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高度标准的话,我们不反对。但也应该是几个制作团队和制作个人在一起依据科学,依据铁道部的规定,按照中国铁路全局进行探讨,而不是随意、或者是按照自家门口情况所制定的标准!因为如果脱离了真实,也就脱离了模拟,也更失去了模拟的意义!(改编于风雨大师2012年评论)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1 04:44
后话:以上两帖恰好证明了我在10楼的言论——两者都是无法把对方贬为“不正确”的(但是某些大师喜欢试图这么做,所以我们也不得不“舍命陪君子”),所以造成了车辆能自动检测接触网高度并相应调整受电弓高度前,两者因为理念不同无法兼容。
作者: Athrun    时间: 2012-12-11 08:32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1 04:44
后话:以上两帖恰好证明了我在10楼的言论——两者都是无法把对方贬为“不正确”的(但是某些大师喜欢试图这 ...

其實現在真的不得不說, 要用一個硬標準來把所有中國的路線規範起來基本上是不可能=.= 因為各地方都有各地方的標準, 單以既有線說事, 肯定不止是6.0和6.5之分, 因為廣深既有線的電網肯定沒有6米高(沒記錯的話應該是5.5米), 其實同時提供幾種軌道規則又可不可行? (彎道超高等採用一致的參數, 只就電網高度提供幾個不同的版本), 好讓其他作者有自己的選擇, 不會因為這些爭議而拖慢了開發進程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1 12:28
Athrun 发表于 2012-12-11 12:32
其實現在真的不得不說, 要用一個硬標準來把所有中國的路線規範起來基本上是不可能=.= 因為各地方都有各地 ...

提供多种轨道规则的问题是机车的受电弓高度是不能随机应变的。
作者: Athrun    时间: 2012-12-11 13:38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1 12:28
提供多种轨道规则的问题是机车的受电弓高度是不能随机应变的。

那只能比較籠統的同時造兩個不同高度的集電弓模型了, 一般最為通用的是6.0和6.5, 如果只是在模型動畫裏面加點修改的話, 應該不會很費功夫, 也免卻了爭議, 到時兩種版本一起放出, 看用家自己喜歡哪個就下載哪個好了
作者: 风雨    时间: 2012-12-11 18:29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1 04:10
在看了风雨大师的链接后,我可以确认技规里的确有这一条双层集装箱线路不小于6330mm,那份“接触网注意参 ...

我本只想解释Tsim的弓网高度的标准,但是你觉得我们是属于理想派,你们RWSO是现实派。这点让我们Tsim非常寒心!我将对你的每一段话进行一一回复:
“在看了风雨大师的链接后,我可以确认技规里的确有这一条双层集装箱线路不小于6330mm,那份“接触网注意参数”里也提到过双层集装箱接触网高度使用6450mm导高,但是另外两条跟TB10009-2005一样没有这方面规定”
《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和《技规》相比,二者有两个区别:
1.在广泛程度上来讲,《技规》与《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相比,《技规》比《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的覆盖面更广,包含了双层集装箱线路的参数!
2.。在时间上来讲,《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是2005年颁布实施的,而《技规》则是2006年颁布,2007年4月1日施行的。因此在时间上来讲,《技规》比《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颁布更晚,实施更晚。换句话来讲,《技规》比《TB10009-2005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更新!
在你所引用的原文“编组站、区段站及配有调车组的大型中间站,一般情况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可不小于5700mm。”中,Tsim完全符合所谓的一般条件,而RWSO的轨道规则则不符合一般情况,而复合的是“确实困难”时的特殊条件。换句话说Tsim所制作的轨道规则是完全符合所有条件的,而RWSO有一项不符合!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从以上部分可看出,首先,在非双层集装箱线路,6000mm并不在允许范围外,第二,标准一直在谈导高(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并没有提到悬挂点之间实际接触线高度,我个人认为如果您想在RW里直接把线拉在最高点拉直也是一种失真。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们当时制作弓网高度的时候,是按照“郑局管内线路”做的(这条线路目前已被有关站段收录),在现实中的郑局管内,弓网高度确实为6.5米。做的就是双层集装箱线路,所以标准当然就是按照双层集装箱线路的标准来做。并非未改造过的6米弓网高度!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如果风雨大师愿意做学术讨论我欢迎,但是您在后面最后两句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并让人质疑您的用意是否是纯粹学术的。既然您想辩论,那我提醒您,客运专线接触网的导高还是5000mm-5500mm呢
这个你不用提醒我,因为我们做的不是客专的弓网高度标准,而是普速线路的弓网高度。在我最后两句中,因我怕人有意或者无意的混淆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弓网高度概念,我特意写出了是普速铁路,引原话“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高度标准”,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写的是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而非电力动车组和高速铁路(客运转线)的标准!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如果要设标准就决定了所有中国线路的标准,就需要能代表中国铁路目前的大局,而如果这里您想用双层集装箱区段这全国最高的接触网做中国铁路的标准,用它来代表中国所有电气化铁路,那同样是“脱离了真实,也就脱离了模拟”——毕竟中国目前大部分电气化铁路并没有为双层集装箱改造。
6.5米并不是只在双层集装箱线路中才有的弓网高度,在非双层集装箱线路中也有这个高度。有关标准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引原文技规“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
”。也就是说,只要≯6.5米即可。但是集合其他几条参数,Tsim的6.5米标准也都完全符合。而RWSO的6.0米标准不符合“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小于6200mm”这一条。试问,线路制作玩家或多或少的也都会做几个所谓的“中间站站场”吧?若不做,这条线路也就失去了模拟的意义了吧?注意:中间站的概念并不等同与特等站。引关于对“中间站”的百度百科原文“(中间站)主要办理客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以及客货运业务。有些中间站还进行机车给水”。在目前的中国普速铁路中,有几个站做不到办理客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以及客货运业务?这种中间站的数量可想而知吧?请808不要总拿中国铁路和纽西兰铁路相比!也不要用纽西兰铁路的眼光来看待伟大的中国铁路!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在开发出可以自动按照接触网高度调节受电工高度的车辆前,我不得不说,作为代表中国铁路的标准,6.0或6.2米要比6.5米有代表性。
如果哪位朋友觉得这帖太长,那请允许我总结一下:首先6.33-6.5米接触网只有双层集装箱运载范围内改造而成,第二6.0米接触网并不在规定允许范围外,第三各种铁路导高都按需要不同(比如客专都是5.0-5.5米) 而且大部分线路并不开通双层集装箱列车 所以6.0或6.2米将更现实、更准确地代表中国铁路的现状
在中国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标准上,应该本着“顾全大局,综合考虑”的原则来创建!也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非双层集装箱线路,还考考虑到双层集装箱线路。否则是对中国铁路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广大玩家,尤其是对要制作双层集装箱线路作者的不负责任!所以,RW的中国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标准应该考虑在6.33-6.5米之间。因为这个数值区间符合《技规》中关于对弓网高度标准的所有描述!我们Tsim对于6.33-6.5米之间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完全符合实情和通用标准!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最后,请允许我把自己降低到风雨大师最后那段话的标准:如果要修改于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线路接触网的弓网高度标准的话,我们不反对。但也应该是几个制作团队和制作个人在一起依据科学,依据铁道部的规定,按照中国铁路全局进行探讨,而不是随意、或者是按照自家门口情况所制定的标准!因为如果脱离了真实,也就脱离了模拟,也更失去了模拟的意义!(改编于风雨大师2012年评论)
和我的原话相比,808大师把“依据铁道部的规定进行探讨,而不是随意、或者是忽视规定所制定的标准”改为了“依据铁道部的规定,按照中国铁路全局进行探讨,而不是随意、或者是按照自家门口情况所制定的标准”。是的,就如同我前文所说的——在中国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标准上,应该本着“顾全大局,综合考虑”的原则来创建!也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非双层集装箱线路,还考考虑到双层集装箱线路。否则是对中国铁路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广大玩家,尤其是对要制作双层集装箱线路作者的不负责任!
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后话:以上两帖恰好证明了我在10楼的言论——两者都是无法把对方贬为“不正确”的(但是某些大师喜欢试图这么做,所以我们也不得不“舍命陪君子”),所以造成了车辆能自动检测接触网高度并相应调整受电弓高度前,两者因为理念不同无法兼容。

显然这是你个人的思想,或者说是有意的把大家引向你的思路,以造成我们Tsim刻意扭曲事实这一假相!我们只是严格按照铁道部有关文件的规定,实事求是,一心一意,认认真真的做好我们的插件。力求给大家一个最为真实的插件!这是符合我们Tsim一贯追求真实的宗旨!

最后我想说,你们RWSO有你们的标准原则,但是我们Tsim也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二者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相互兼容,但是绝对不可以相互攻击和污蔑!所以你说的Tsim属于理想派,RWSO属于现实派是不成立的!


作者: 风雨    时间: 2012-12-11 18:32
Athrun 发表于 2012-12-11 13:38
那只能比較籠統的同時造兩個不同高度的集電弓模型了, 一般最為通用的是6.0和6.5, 如果只是在模型動畫裏面 ...

我很赞同Athrun的看法。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应该积极解决分歧、统一标准(比如统一电力机车和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或者是积极的解决问题(比如制作两个接触网高度的机车)。而不是攻击对方为“理想派”的!
作者: AGASAHIROSHI    时间: 2012-12-11 18:58
本帖最后由 AGASAHIROSHI 于 2012-12-11 19:00 编辑

请Tsim尽早再出一辆符合你们的弓网高度的电车吧,不然你们的弓网高度就只能光摆在那儿看是吧~
作者: 口齿不清    时间: 2012-12-11 1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1 19:12
哈哈,本来想谈谈第二个五年计划里能不能线路搞出来,不过也好,既然不可外泄,那咱也不追问TSIM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底准备出一辆车还是两辆车了,貌似线路得第四个五年计划再说了。
作者: 风雨    时间: 2012-12-11 19:17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1 19:12
哈哈,本来想谈谈第二个五年计划里能不能线路搞出来,不过也好,既然不可外泄,那咱也不追问TSIM第二个五年 ...

哈哈,你对弓网高度绝口不提,又开始挑Tsim别的刺了?可谓是用心良苦啊!Tsim都是靠业余时间来制作,毕竟我们不是靠卖RW插件吃饭的。至于时间问题,我想一个义务奉献的团队没有责任几年必须出一台车吧?
还有,我们的机车模型至少不失真,不走行,不错版吧?
作者: TrainFans    时间: 2012-12-11 19:25
在这里谈论这么多有什么用?
为什么就一定要有人找对方的事呢?真想不通
各自做好自己的东西不就行了吗?!
作者: cathay808    时间: 2012-12-11 19:29
风雨 发表于 2012-12-11 23:17
哈哈,你对弓网高度绝口不提,又开始挑Tsim别的刺了?可谓是用心良苦啊!Tsim都是靠业余时间来制作,毕竟 ...

您自己也承认了司机都说郑局是为双层集装箱改造的6.5米接触网,那么您的接触网假设了全中国都已经这么改造,而显然不是全国都有这么改造的,我承认以前RWSO留下的烂摊子不完美,但是请您不要自认完美。请原谅,我不认为您刚才对于接触网的言论值得较真回复。

另外,RWSO/RISC也都是靠业余时间来制作的,我们同样是义务奉献的团队,而貌似我们比您那边效率要高。不过我注意到了我们一般说“一年出几台车”,您在说“几年出一台车”,那貌似您也承认TSIM大部分项目进度很慢,那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如果您能把您在论坛上发表各种嚣张评论的时间花在线路上,或者至少让两者一致,或者起码按照产量来发言,那恐怕TSIM就不会是“五年计划”了。
作者: VincentWan    时间: 2012-12-11 19:48
再吵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受电弓统一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不同线路就有不同的弓网高度
作者: 风雨    时间: 2012-12-11 20:01
cathay808 发表于 2012-12-11 19:29
您自己也承认了司机都说郑局是为双层集装箱改造的6.5米接触网,那么您的接触网假设了全中国都已经这么改造 ...

您自己也承认了司机都说郑局是为双层集装箱改造的6.5米接触网,那么您的接触网假设了全中国都已经这么改造,而显然不是全国都有这么改造的,我承认以前RWSO留下的烂摊子不完美,但是请您不要自认完美。请原谅,我不认为您刚才对于接触网的言论值得较真回复。
确实,并不是全国都改造过。6.5米并不是只在双层集装箱线路中才有的弓网高度,在非双层集装箱线路中也有这个高度。有关标准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引原文技规“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也就是说,只要≯6.5米即可。但是Tsim的6.5米的标准符合《技规》上关于接触网高度的各项要求,而RWSO的6.0米标准不符合“在编组站、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小于6200mm”这一条。在中国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标准上,应该本着“顾全大局,综合考虑”的原则来创建!也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非双层集装箱线路,还考考虑到双层集装箱线路。否则是对中国铁路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广大玩家,尤其是对要制作双层集装箱线路作者的不负责任!所以,RW的中国电力机车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弓网高度标准应该考虑在6.33-6.5米之间。因为这个数值区间符合《技规》中关于对弓网高度标准的所有描述!我们Tsim对于6.33-6.5米之间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完全符合实情和通用标准!
我觉得你本段所提出的都是废话,完全是在脚本,我在前贴中已经诠释的非常清楚了,以上完全是我复制前帖我所回复的!

另外,RWSO/RISC也都是靠业余时间来制作的,我们同样是义务奉献的团队,而貌似我们比您那边效率要高。不过我注意到了我们一般说“一年出几台车”,您在说“几年出一台车”,那貌似您也承认TSIM大部分项目进度很慢,那我就不多说了。
你在本段中只提到了你们的效率比我们高,这点我承认,我非常承认。但是你却忘记了我们的质量要比你们的好!效率高不高,质量差不差,口碑差不差?我想广大玩家大概心里有数吧,所以还用你在这里多此一举吗?!你这是居心何在?

其实如果您能把您在论坛上发表各种嚣张评论的时间花在线路上,或者至少让两者一致,或者起码按照产量来发言,那恐怕TSIM就不会是“五年计划”了。
我在论坛上的评论不算嚣张吧?我对谁嚣张了?还是说是你刻意把我描述成了嚣张呢?我想是后者吧?我再次重申,线路已经被路内有关站段收录作为教学示范软件,也就是说,与你何干?我的线路不是在为你服务,你有权说我吗?Tsim的几年计划不是你一个外人所应该操心的吧?你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就行了吗?为何就一定要不咬死别人不罢休呢?论坛气氛和谐点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打压和抵制对方呢?这是对你有好处?我想是你想一家独大,阻碍RW中国化发展吧?


作者: ADtranz    时间: 2012-12-11 20:10
风雨 发表于 2012-12-10 21:51
下面我代表Tsim解释一下图痴所制作的SS8-0098以及CN系列插件包(CN1.3和CN1.4)的弓网高度标准:
当时在 ...

     接触网和弓高其实都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了,我们团队认为,这需要各个团队合作和探讨。毕竟目前基于RW3和RW2012中的电力机车和电力动车组没有增加机车受电弓侦测接触网功能。而且大家对于接触网和受电弓高度标准不一致。但是我们认为弓网高度标准应按照铁道部的规程标准进行制作,并按规程标准订立多种弓网高度标准。
      我们认为,既然国内游多种弓网高度标准,就设立6.5m 、 6.0m 5.7m和5.4m四个标准,而电力机车的受电弓在造车的时候,受电弓可以制作两个不同标准,为6.5m和6.0m,而电力动车组因跑客运专线,受电弓高度标准应为5.7m(高速客运专线)、6.0m(普速客运专线)和5.4m(城市轨道标准)。
       另外,我们希望,有技术能力的团队因优先完善基础插件,例如:在RW3 中RWSO的电杆透明,又或者是完善中国标准轨道规则,让轨道支持弯道内倾(俗称:外轨超高)技术。
作者: VincentWan    时间: 2012-12-11 20:31
ADtranz 发表于 2012-12-11 20:10
接触网和弓高其实都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了,我们团队认为,这需要各个团队合作和探讨。毕竟目前基于R ...

为了RW中国化,我支持楼主的观点




欢迎光临 模拟火车中国站 (http://www.trainsimchina.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